上周末,摇滚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在南京开演唱会。我本来想去看,结果刚放票没多久,各平台就买不到了。
【资料图】
而摩天轮这种二手票务网站上,却有不同价位的票,以两倍的价格往外卖。
当时我就想,重塑也不算啥知名乐队,这种票你们也囤,就不怕卖不出去烂手里吗?
果然,摩天轮的票价一天比一天低。
临近演出前,二手票开始低于正价票了。
小红书上,有人在开演前一天买到了五折票。
评论说还是亏了。
当天开场前,在门口找黄牛,两百块就能买到原价至少1380元的内场票。
名副其实骨折价。
不只重塑,现在演唱会很多,都是这个状态。
一边是明星团队发着大字报宣传我们开票三秒就告罄啦,大批粉丝哭诉根本买不到票。
另一边,各种二手票务网站上,大家买不到的票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都冒了出来。
私底下,黄牛们拿着长长的座位单,明码标价,分出比官方票版更加精细的价格表。
场次、位置,任君挑选。
仿佛没有他们搞不来的票,
只有粉丝掏不够的钱。
只不过最后这些票到底能卖到多少钱,还得看上天的安排。很有可能,歌手突然加开,或主办方多放票,价格立刻贬值,砸穿底盘。
当然了,黄牛都不傻。
他们不甘心损失,就会用“搭售”、“捆绑”的方式把亏损转嫁给别观众。
你想原价买热门票?可以!
前提是多买几张冷门场当添头。
以前光知道别人买高奢要配货,
没想到现在找黄牛买票也要配货。
所以有黄牛形容倒票是炒股。钱没落袋/票没卖出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会赚会亏。
背后的潜台词或许是,市场行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有没有形成共识的韭菜愿意接盘。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
明明现在演唱会都要求实名制,买票都要输入身份信息,一人一证才能下单一票。
官方还说,他们会统计异常订单进行取消。那种大量囤票的ID和地址都会被排除在外。
怎么无法阻挡这些票源源不断流向黄牛呢?
这就得讲讲黄牛们的票务来源了。他们搞票的渠道看似五花八门,但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一是,科技抢票大法。
这点大家应该略有耳闻。
其实就是黄牛搞出了专用抢票的程序脚本和软件,和游戏“外挂”一样。
把人和机器放在同一环境里拼速度,人类自然“一败涂地”,只能节节败退。
面对实名认证,黄牛们也有对策。
有的提前吆喝,在正式开票之前先找到有意向的买家,拿到人家的身份信息“代抢”。
根据不同位置和要求,额外收代抢费。
还有的搜刮身边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先把票抢了囤着。等出票的时候,把身份证和票一起送过去,看完了再进行回收。
以至于49年的奶奶都成了Tfboys的粉丝。
二是,粉丝或者抢手出的票。
虽然机器的速度比人更快,但它们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人终归会有捡漏的机会。
有些粉丝抢到了票,但临时有事去不了,就会考虑出票回血。而加价卖给同担的行为往往是会被指责的,所以找黄牛出票就成了选择。
“有钱不赚是傻子。”
因此会有人专门蹲等着大热演出开票。反正抢到就是赚到,没抢到也没损失。
三是,各式各样的赠票、嘉宾票。
前几年我有一场很想看的演唱会,没买到票,去二手市场看有没有转票的。运气不错,刷到一个拿赠票的,想按市场定价卖给我。
我还在考虑呢,票就没了,因为同一时间,有个黄牛出了双倍价格拿下了票。出票人说,如果我愿意出这个价,也可以卖给我。
演唱会没看成,反被黄牛教做人。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
一场开在万人体育馆的演唱会,最终正式拿出来卖的票当然不会是一万张。
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10%或更高比例的票务成为赠票或嘉宾票,转送到艺人团队、场馆方、赞助商、合作媒体及单位等不同渠道。
感兴趣的人自己拿票去看,或当人情送出去;不感兴趣的一转手就卖掉了。毕竟这类票大多没有实名信息,位置也好,方便流通。
黄牛会在二手票务网站上寻觅这类票,如果他认为自己能以更高的价格把票卖掉,就会下手。(收票时,他们也会用各种话术压价。)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相关单位,总能稳定地拿到各类活动赠票,他们也会去找渠道变现。说直白点,就是直接打包给经常合作的黄牛。
四是,主办方给的票。
有人可能不理解,你主办方正常卖票不就好了,干什么要把票给黄牛呢?
这里涉及到供需关系的问题。
比如一张官方定价1280元的前排票,通过主办的渠道卖出去只值票面价;但通过黄牛的渠道销售,说不定可以在后面加个零或更多。
因为大家都想要好位置,愿意多花钱。
自然会有见钱眼开的主办加价把票卖给黄牛,然后黄牛再加价卖给粉丝。
一进一出,同样一张票的价格平白无故就翻了几倍。这样的暴利谁不眼红呢?
难怪普通观众都买不到普通票,原来是因为黄牛和普通观众的起点就不一样。
你以为大家拼的是手速,其实拼的是人脉。
现在粉丝和观众都呼吁抵制黄牛,稳定市场,官方也时不时报道、批评、谴责。
包括打击黄牛的办法,大家也想了不少。
比如有人觉得应该直接把那些二手票务平台干掉,觉得它们助长了黄牛的气焰。
但是怎么区分正常的二手票务流通,和黄牛票务流通,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而且平台只是载体。没了这一个,他们还可以去下一个,甚至可以自己造一个。
尤其是那些大黄牛,根本不乐意走平台,觉得让人家赚手续费不值得。
他们的交易方式特简单,就是直接微信上转账,还会很坦然地说信不信由你。
也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每场热门演出,都有骗子在里面浑水摸鱼,骗到一个是一个。
这么一对比,就会觉得有个中间商平台,似乎还靠谱点,至少还多一重保障。
惨还是粉丝惨。只是想买个票,结果却要被骗子和黄牛轮番扒掉两层皮。
还有人寄希望于强实名,也就是人证脸合一。
相当于我们平时买高铁票,只有同时刷身份证和本人面部识别对上了,才能进场。
可惜到了现场验票环节,很难落实。
一方面是实名信息没有彻底绑定,多数要靠人工检测,人一多就来不及。
另一方面,就算真的查出来人证不一的情况,人家大老远花了钱来看演出,就这么被拒之门外,似乎也不合适。
更何况,对于那些和主办关系密切的黄牛来说,强实名根本不算问题。
主办既然能把票拿出来,就能把实名的问题解决,只要有后台系统,就是改个数据的事。
经常看到粉丝说我们哥哥搞强实名是负责任,其实能限制到的非常有限。(而明面上的强实名都不搞的,只能说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
结果就是,黄牛屡禁不止,生生不息。
至于原因,资本领域有句名言可以解释: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说白了,只要来钱快、赚得多,只要有利可图,自然有人迎难而上。
就连黄牛们自己都这么说,“一个月随随便便入账大几万,正经打工哪能赚到这么多呢?”
所以黄牛从来不只是演出行业的产物,他们活跃在任何供需关系不匹配的领域里。
排队吃网红餐厅有黄牛;
去迪士尼买玲娜贝儿有黄牛;
游戏里的外观和道具有黄牛;
科技行业上个新产业也有黄牛。
买房子有黄牛;
拍车牌有黄牛;
看病还是有黄牛。
或许某些时候,他们会把自己包装得更体面。但本质却不会变,都是在利用人的强诉求。
他们把控着大量资源,逐渐形成近乎垄断的局面,让普通人难以绕过他们,从而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财力、精力,换取同样的资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图的是碎银几两,也有人相中黄金成筐。
黄牛想来是后者。
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自发抵制黄牛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只要这世界依旧是利益的世界,这个职业就不会消失,只会在不同领域间转移。
毕竟,挣钱的事,谁不想呢?
至于挣得踏不踏实,还得自己心里掂量。
后台回复“投胎模拟器”
我把投胎模拟器的地址回复给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