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费思量
高分进了个普通大学
九月金秋,江苏某大学又赢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同为英语专业的北京考生小米和江苏考生小乐很有缘地被分到了同一个宿舍。俩人在一起自然就谈论起高考成绩,没想到,小米的分数竟然比小乐高了30多分,更是高出了这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近50分。小乐非常不解,因为据她的了解,作为北京考生的小米以这个分数足以考上北京的一线重点大学,而这所江苏的大学虽然也不错,但与前者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小米怎么会将这里当成第一志愿呢?
(相关资料图)
小米解释说,这次考试完全属于超常发挥。以她的平时成绩,想报考北京的一线重点基本没有希望,但是报考南京的这所同属“211工程”的大学,则是稳打稳算。所以她才会和老师、家长商量后,共同选择了南京这所大学。
没想到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小乐更犯晕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分数和排名不是都已经下来了吗?既然已经知道自己考得这么好,干嘛还这么保守呢?小米其实也有点搞不懂,小乐为什么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呢?志愿在考试前就已经填好了,考试无论得多少分都不能再改志愿了,这不是常识吗?两人一交流,才发现,她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虽然大家都是同一时间参加的高考,但是两个地区填报志愿的时间却大不相同:北京高考是在考前填志愿;南京高考却是在考后分数下来才填志愿。
填报志愿也需博弈策略
不同时间填报志愿对考生有影响吗?考前报志愿对哪类学生比较好,考后报志愿哪类学生又比较有优势呢?
像北京、上海这样考前填报志愿的地区,对于成绩一般甚至中等偏下的学生比较有利。因为学生填报志愿时还没有考试,只能凭平时成绩来估计自己大约的成绩和排名,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成绩好的学生将面临三种可能:发挥超常,能够上超一流名校;发挥稳定,能考上较好的重点大学;发挥失常,考上普通一本。这时好学生就好像手握重金的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将“保本”当成底线,而不愿去冒险,因为冒险一博的结果很可能是输得一塌糊涂。
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可能则是:发挥超常,考上一类普通学校;发挥稳定,考上二类学校;发挥失常,考上三类学校。这样的学生就类似于本钱只有几十块的赌徒,如果全押上,赔了也不过如此,一旦赚了却是咸鱼大翻身,因此他们更敢于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比较大胆的决策。而高考后受益最多的往往也是他们。
如果在考试后填报志愿,则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较为有利。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报考北大,他知道北大在当地只招收30个名额,在不知道自己考试成绩和排名的情况下,他填报北大就要冒较大的风险。但是如果在分数出来后填报,他已经得知自己在当地排名为28,那么他必然会选择北大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同理,成绩差的学生也就不会“赌一把”,因为他们已经大概知道自己的成绩属于哪个梯队,该报哪所学校了。
如此看来,填报志愿的先后顺序也是大有讲究,不同时间报名,学生的心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何让高考志愿填报更公平、更科学,是教育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